4.16日,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枪击案,包括凶手,33人身亡。
在我的印象里,这好像这些年来,除了自然因素、战争等等,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最惨痛的伤亡事件。何况,凶手还是学生;何况,惨案发生在校园里;何况,死者几乎都是学生。怎能不叫我们悲伤?
今天上网,看到有报道说发生校园枪击案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停课一周后,本周一正式复课。除出事的那座教学楼关闭外,教学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。 在停课的一周里,学校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。令人意外的是,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。
初看报道的时候,还是小小的吃了一惊。在人们惯常的思维里,无论如何,也不会轻易原谅一个杀害32人的凶手。但细想过之后,这样的悲剧,其实,我们、整个社会,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吧!
据此间媒体报道,在20日中午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,放飞的气球是33个,敲响的丧钟是33声,其中包括32名遇难者和自杀的枪手赵承熙。次日,33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。其中一块悼念碑上写着“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”,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。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:“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,不憎恨你。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,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。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。劳拉”;“赵,你大大低估了我们的力量、勇气与关爱。你已伤了我们的心,但你并未伤了我们的灵魂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。我从未如此因身为弗吉尼亚理工学生而感到骄傲。最后,爱,是永远流传的。艾琳”。
以上是《中国青年报》的报道,看的时候,眼泪真的是不由自主地往下流。从来不知道宽恕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,可以撼动心灵的强大力量!在美国人看来,凶手孤僻、性格扭曲,却没有被关怀和治疗,社区是有责任的,同时凶手的家属也是受害者。社会飞速的发展,进步的同时,也暴露了很多更严重的问题。竞争、压力、冷漠、沟通......心理上的疾病对整个人类的伤害在与日俱增。除了医疗上的帮助外,我想,每个人的爱,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。宽恕,或许是治疗心灵创伤最好的办法!
前几天在论坛上发了一篇有关的帖子,有人留言说:美国大学生枪击案,我真的有点幸灾乐祸了,自大的韩国现在变成了全人类都要鄙视的败类,美国的伤疤再次被揭,种族歧视的国家怎么会有好下场?现在死爱面子的韩国人抬不起头来了,自己贬低自己,被污蔑的中国的留学生和全世界的华人那么冤!无论什么事什么国家都可以拿华人来当替罪羊,真的是侮辱!中国加油!
看了这段话,心里真的很难受。我不否认,在一开始知道美国媒体诬蔑是中国人干的时候,心里也很郁闷。但是,那是32条鲜活的生命,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诅咒这些无辜的个体。这件事,是美国的伤疤,也是全世界的痛。倒在枪口下的,全部都是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;那些失去孩子痛哭流涕的父母亲人,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父母亲人。我们看到的,不应该是某个国家的问题,而是这件事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整个社会的问题。
种族歧视,并不是只有美国有。在我们生活中,也会经常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,以强欺弱、以大欺小、以富欺贫。实际上,和种族歧视的感觉也差不多。在中国,目前的家庭大多数都是一个孩子,溺爱、纵容等等,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更多的隐患。很多父母,只要求孩子学习好,却对其他方面没有任何要求,这必然存在很多问题。现在的孩子,大多数都在表扬中长大,抗打击能力变得很弱。在国内,经常也有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自杀、伤害别人的事件发生。这些社会问题,作为父母、师长,我们确实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的。
现在,有很多中国的父母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。我一直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举措。每个国家,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排外的心理,你很难真正的融入他们的生活圈。在孩子心理和生理成长的阶段,如果在一种比较孤独的环境中度过,必然会引发其后发生的诸多问题。个人建议,如果要让孩子到国外念书,那也要等到念研究生的时候。那时候,人的生理和心理都相对成熟了,会对自己做的事情有所控制,也有承担的力量了。
流着泪,用下面的这句话结束:你大大低估了我们的力量、勇气与关爱。你已伤了我们的心,但你并未伤了我们的灵魂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。最后,爱,是永远流传的......
同时,请用我们的力量、勇气与关爱,为下面的这些人们祈祷吧!
罗斯-阿拉曼蒂:20岁,英文与商业信息技术专业学生;
克里斯多佛-詹姆士:35岁,德语教师;
布赖恩-布鲁姆:学生;
赖安-克拉克:22岁,生物英语与心理专业学生;
乔斯林-库特勒-诺瓦克: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法语教授;
丹尼尔-佩雷兹:21岁,秘鲁人,国际关系专业学生;
凯文-格拉塔:45岁,教授,长期研究肌肉与反射现象;
凯特林-哈曼隆:19岁,纽约人,法语与国际关系专业学生;
杰莱米-赫伯瑞特:学生;
米歇尔-希尔:18岁,大一新生;
艾米莉-希舍尔:19岁,动物学和家禽科学系大一年级学生;
杰瑞特-赖恩:来自弗吉尼亚州,土木工程系四年级学生;
马特-普特:政治科学与领导专业一年级学生;
亨利-李: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;
列维·利布雷斯:76岁,以色列籍学者;
G.V.洛甘内森:51岁,印度籍环境工程专业教授;
劳恩-麦肯:20岁,国际关系学院学生;
丹尼尔-尼尔:22岁,国际关系学院学生;
朱安-奥瑞特:26岁,土木工程专业;
伊 利-皮特森:学生;
朱丽-皮里特:学生;
玛丽-凯瑞:学生;
瑞玛-萨马哈:一年级学生;
马克辛-特纳:大四学生;
尼克-怀特:20岁,国际关系专业学生。
艾琳-彼得森:18岁。
帕塔希-鲁姆巴特卢恩:34岁,博士生。
奥斯汀-克劳迪
迈克尔-波勒:23岁,生物科学专业大四毕业生。
莱斯丽·谢尔曼:大二学生。
瓦里德·沙兰:32岁,城市工程学博士生。
米纳尔·潘查勒:建筑科学专业学生。